《暗时间》里的秘密武器

Posted by 钰博 on May 25, 2022

一句话文案:你的心理学导游:如何用心理学改变工作、学习和生活。


《暗时间》里的秘密武器

你的心理学导游:如何用心理学改变工作、学习和生活。


暗时间再版了。四年前夏天看了第一版,当时刚转到一个新部门,从原本舒适自由的香山山脚小院,转到了人来人往的中关村写字楼里,开始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室外热浪,室内空调,中午和同事们闲聊到最近看了什么书,我便推荐了《暗时间》,有个漂亮女同事好奇“暗时间是什么”。

惭愧的是当时只看了第一章,要当众卖弄学识,博姑娘好感,便故弄玄虚“暗时间是我们日常生活里不自觉花的时间。”同事似懂非懂。四年过去,暗时间再版,我也离开了那个部门,那个姑娘长什么样我都记不清了,暗时间这个词却印在了我脑海里。


四年前读《暗时间》是囫囵吞枣,这次再版,认真看却不是为了向姑娘炫耀,而是好奇。我去看了作者公众号和博客:作者有儿女,人在美国微软大厂,不是职业作家但出了畅销书,做自己感兴趣爱做的事儿,还有人给发工资,不像许多人一直在上班和兴趣之间挣扎。相比社畜,作者妥妥的人生赢家了。成为莫言,需要天赋异禀,需要持久努力,需要历史运气,普通人难以复制。有千千万万人,同样是程序员,同样写博客,为什么作者出了书?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是不是有什么“秘密武器”?他的成功我们普通人可以复制么?

一个简单的推理

作者并未出详细自传,我们不妨从现有公开资料,做一个简单推理。

在这本书第一篇,他自述小时候经历:父亲爱动手爱思考,家里全村第一台电视是他自己组装的、第一台大哥大他买来用的。在父亲专业领域,他完全自学的,在属于自己的领域,比如架公司网站、网上营销、电子制图等等,也全是买书自学。父亲遇到问题,就去书上找答案,不管多大部头,都啃下来,家里书架上一排排大部头。受父亲影响,作者也养成好习惯,爱看书,有问题就去书上找,而且从不害怕读大部头。

但很明显的是只这两个习惯,还不足以让他达到今天的生活自由。他考上南京大学后,明白自己自由了,花了大量时间在感兴趣的编程上。他的博客分了心智探寻、思维改变生活、学习方法、算法、计算机科学、数学、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编程这些专栏,你就知道,他的兴趣在哪儿。他谦称自己是心理学爱好者,但看他读过的心理学的书,恐怕要比心理学专业的还要多。这本书是作者从十年数百篇文章中精选而成,而这几百篇文章则是他探索兴趣的果实。

在看这本书时,你会发现作者引用了很多书目,知识密度很高。看了一两章,大脑就容易超负荷了。是自己大脑不行么?不是,作者明确说了自己偏好:自己融会贯通了,不喜欢一一介绍,更倾向于综述。综述信息量有点大,大脑一下子处理不了。

作者读这么多书,怎么做到的呢?用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普通人读书像手枪打靶,一颗子弹打一个靶,一本书就是一个靶,一个靶有十环。一年读十本,十年一百本,十年总数才一百环。但刘未鹏就好像有加特林机关枪一样,横扫一大片,一年就一百环,只这本书里引用到的就有几百本,还不包括他博客中未收录部分。

读书本质是获取信息,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我也非常认同,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细读下。关于读书,我也有一点补充,班门弄斧下。如果要说更恰当的比喻,读书更像是“修仙”。读书的本质是通过图书这个介质与大牛交谈,更新自己脑袋中的模因、程序,吸收大牛“百年功力”为自己所用。

在阅读中,还附带聚气凝神、洗心练气效果。读万本好书,草根也能脱胎换骨,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图书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凡人修仙”的法器,每读一本书,就相当于吃了一颗蟠桃。蟠桃有大小,书有好坏,读完一万本好书,除了自身的气质、眼界、思想得到大幅度提升。

当我们的大脑被他书中知识轰炸得头昏脑涨时,我们切身认识到作者在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数学、编程方面的学识,远超一般人了。他融会贯通了这些知识,能用这些解决日常问题,如怎么高效学习、怎么铸造思维工具、hack大脑、分析算法、玩转数学。我们不能百分百确定他的成功全是他学识导致的,但学识必定是重要因素。

那我们能复制么?目前为止,我们了解到的,是作者学识导致了他出了这本书,这本书也是让作者更自由的一个文化资本。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

21世纪已经是商业文明,本质在于资本与交易。资本类型多样,有钱有房是经济资本,位高权重是政治资本,人脉广泛是社会资本,身心健康是心理资本,“一招鲜吃遍天”是技能资本。文化资本是什么?文化资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法国社会学家、思想家、人类学家布迪厄的提出来的,他第一次把经济中的资本概念引入到社会学里。

原来大家认为只有钱才是资本,布迪厄提出,不仅钱,文化、人脉、象征符号都是资本。大家都喜欢资本,这些资本可以积累、可以流通、可以换冰淇淋。但我们没意识到的是,在21世纪,依靠知识与智识、创新与创意的时代,文化资本同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资本一道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乃至人生发展。 XEKZKU.jpg

文化资本也有资本所有的性质,你看的书越多,写的博客越多,水平越高,你的文化资本就越高。与经济资本不同,文化资本有三种形式,具身的,比如温文尔雅气质不凡还是形容枯槁气质猥琐;制度的,比如你的学历,是硕士还是博士;客观物质的,比如你家里有几幅梵高的画还是自己的涂鸦。这些都是你的资本,你的财富。现代社会里,文化资本相对经济资本,更容易被我们控制,更容易增长。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通过读书,作者的文化资本是大幅度增加了的。

有同学说,我也看书,怎么没感觉到你说的什么文化资本增加啊?有两个原因,一是君子豹变,一个人的改变好像豹子的斑纹似的,从春天到秋天,慢慢变的,不是一下子就显出来的。二是量不够。2021年中国人均一年读书不到10本,但你读了五十本,一百本,一千本,一万本好书,还会没效果么?回忆下初中政治老师教的马哲名句:“量变产生质变。”你为什么没有质变,量还不够啊。你肯定会说,一年读不了那么多呀。

当然不是一年内读那么多。巴菲特说好多人不愿意慢慢变富,但他愿意。如果你看巴菲特和芒格的财富,就会发现他们绝大部分财富来自于五十岁之后收益。巴菲特攒的财富是钱,是经济资本。芒格读书也是,攒的财富是知识,是文化资本,然后通过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相互转化。作者也践行了这一点,你看他一年没更几篇,更新最多的一年是2017年,更新了10篇。但作者一直在更新,在积累,虽然慢,但没有停。这么多年下来,最终量变产生质变,出了这本畅销书。

作者的秘密武器

那作者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呢?是他的“加特林机关枪”么?这当然是他的秘密武器之一,但对我们一年只读十本书的普通人,这不是最紧要的问题。

更紧要的问题是,我们普通人一想到读书,脑袋里就会蹦出两个小人:“你该去看书啦,今年定了一个月读一本书的目标呢。”“书太厚啦,太多啦,太难啦,我不想读,我做不到。”这才是我们的最大阻碍。怎么能做得到呢?我们看作者的另一个秘密武器:好奇心+两个好习惯+写博客。

  1. 好奇与热情驱动,而非外在名利驱动;
  2. 明确里程碑,设计自己的进度条;
  3. 有问题找书,不怕读大部头难书;
  4. 思考过,读完书,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

他对心理学、编程这些领域的兴趣,依靠这个秘密武器形成了正向循环,滚起了雪球。有问题找书看,在书中找到答案,扩大了认知边界,写成文,既促进了自己思考,又提出更多问题。长此以往,循环往复,他想不成高手都难啊。

如果你知道了一个秘密武器,最好悄悄用起来。

“改变那些能改变的,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拥有区分二者的智慧。”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秘密武器有多大威力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的秘密武器,自己能不能用起来。好消息是,使用这些秘密武器并不需要你是“二代”,也不需要你是天才,只要你愿意投入精力,你也可以用!这正是我们普通人能改变的部分,改变效果比较好的部分。

细心的你可能会问:作者在2011年左右那时候心理学计算机还不火,他有这部分运气成分在。现在计算机和心理学已经是显学了,我们怎么复制?这个时运我们虽然不能复制,但我们知道学科和领域和人一样有生命周期。有些学科还在上升期,有些学科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有些学科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从事哪个领域,这是你能选择的。不论心理学、计算机、编程等等,现在正处于上升期,还有很多机会,这是正是我们的历史机遇。有没有历史机遇,是命运的事,个人无力改变。能不能抓住,抓住了能不能利用好,是我们自己的事,正是我们挥洒汗水就能改变的。

最小正循环

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要改变的地方可能有许多,学习方法可以按作者的方法改进,工作效率也可以改进,编程算法还可以改进。要改的地方有点多,选择太多,行动瘫痪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了。这种情况还是好的,还有一种情况,我们迫切的想用作者的秘密武器来改变生活,可是现实总会打脸。在忙了一天下班到家后,意志与精力都被消耗干净,甚至还有一地鸡毛需要自己处理,怎么可能像作者在南大时候那样有大块时间有大量精力去培养兴趣呢?

不论上面哪种情况,都很容易导致我们行动瘫痪。行动瘫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大脑认为任务量太大,处理不了,干脆罢工。要读的书有八百页,比砖头还有重一公斤,大脑自己都害怕了,不愿意动。

另一方面,资本就像滚雪球,选对长长的坡道,让它慢慢积累、增殖,不小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我们不需要一下子就做一个两人高的大雪球,可以先做一个拳头大小的最小雪球,让它先滚起来,而不是一口吃个胖子。

有没有比较理想的办法,既能保持自己的好奇与热情,还能持续的长久的产出呢?

我们需要用到最小正循环。

什么是最小正循环呢?一般由三个要素组成:最小行动、最小产出、最小反馈。最小行动由阳志平老师提出,意为从成本、时间、空间等维度最小成本的行动。看书的最小行动是什么?是只花三分钟,看完这一页。但实际上,借助最小行动,你已经突破了行动瘫痪,只要打开书,不小心你就会看完了一章。

只有最小行动还不够,看完一章后,你觉着有三四个要点,让自己有收获,决定合上书,就此睡觉去,毕竟累了一天了。且慢,此时的你,对这本大部头的热情和好奇还不太够,需要借助下外力,让自己能持续下去。否则,明天又会面临要不要读的纠结。你完全可以选择一个最省力的方式,把刚才有收获的部分,输出出来。最简单比如将收获写成一句话,一句话概括不完就用两句,怎么省力怎么来。不要小看这一句话,它就是你文化资本积累的第一颗珍珠。

好,现在你还差最后一步,把你的一句话发出来,收到反馈。比如你的朋友圈、微博、好友等等。只要你发出来,小小的满足感、自豪感、骄傲都会油然而生。如果有人给你或点赞或评论,促进你进一步思考,更好不过了。不论哪种,看书会更有动力了。

形成这样的正循环,你就不会那么费力气去劝说自己读书了,就好像吃冰淇淋时,你不会纠结想不想吃,只会纠结要不要吃、吃哪款。在这个基础上,作者的“加特林”你也有可能去尝试了,文化资本也可以随着时间慢慢积累了。

不要小瞧这这一个正循环,一日一珠,千日千珠,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日积月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有一天你很可能“不小心”像作者一样,这些珍珠就串成了一条璀璨的项链。

需要注意的是,单个珍珠是没办法在市场上交易的,形成项链,才有交易价值,才是真正的文化资本。

小结

转眼四年,少年变大叔,夏日仍旧酷热,不过夏夜有了长风。我们也可以不再为了别人而读书,只为了满足内心好奇,慢慢成为自己,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