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峭之路

Posted by 王钰博 on February 4, 2018

谭峭其人其书

谭峭唐末五代人,父亲国子监司业,相当于现在清华北大校长。谭峭自幼喜欢黄老,长大了也无心仕途,辞了父亲游终南。父亲觉着终南山离国都不远,去了也无妨。谁知谭峭去了终南去太白,去了太白去太行,把王屋、华山、泰山、嵩山等名山游个遍,也不回家。

父亲着急,写封信责备他。他回信说:修成仙人的茅君曾经也辞去父母,去学修仙。我仰慕他为人,向他学习,希望有所裨益。

茅君是一位得到神仙,修得大道归家。父母生气,认为茅君为修道不赡养父母。茅君说命当如此,不可兼得,不过现在修成了,保父母长寿安康还是可以的。

谭峭的父亲也就不说什么了。之后谭峭在嵩山侍奉某道士十余年,得了辟谷、养气的术法,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修成了。谭峭没回家,只留下一部《化书》,然后进了青城山,后来再没人见过。

化书其书

据说谭峭修得大道,遇南唐宋齐丘,嘱他作序,传示后人。这齐丘竟据为己有,一时传为《齐丘子》。以致南唐沈汾《续仙传》为谭峭立传时,未述及谭峭撰《化书》一事。幸亏陈抟揭露齐丘欺世盗名,吾师友谭景升始于终南山著《化书》,因游三茅,经历建康(今江苏南京),见齐丘,……乃出《化书》授齐丘曰:‘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于是杖靸而去。齐丘夺为己有而序之耳。

自此之后,才正名《谭子化书》。

不说如何玄乎,只说后世如何评价,明代谢肇淛《文海披沙》认为《化书》地位同《老子》《庄子》:

文词简畅,义理灿然,其中虽有长生太上等语,而无龙虎刀圭之术,恍惚之语。《道德》、《南华》之后,此其翘然者也。

明代李贽说这书居家旅行必备,在这点上和佛家不分上下

“若关尹子之《文始真经》与《谭子化书》,皆宜随身者,何曾与释迦差异也。”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纪昀从文学角度评价很到位:

“文笔简劲奥质。”

道化

《化书》共六篇数百章,《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道化》第一段第一章写道: 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

“道”,抽象无比,逐步具化,顺其发展规则,由虚化神,由神化气,由气化形。到了形这一步,就是有形的物质了,物质自带占有空间占有时间的属性,这时候是万物有充塞、堵塞、占有的意味。但并不是在强调万物堵塞天地,而只是用这个象来类比描述。

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如何用“道”,由形化气,由气化神,由神化虚,到了虚这一步,清明透彻,万物能因此相通。天地虚空,才能长养人兽鱼虫,才能让人类建琼楼玉宇呀。

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

古代圣人能明晓通和塞这两种极端,得了天地造化源头,然后忘了形体,气自然养起;忘了气,神自然养起来;忘了神,虚自然养起来。虚实互通,这就是大同了。

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异曲同工。 什么是造化? 天地万物为什么是现在的样子?是怎么样变成这样的呢?人类怎么就从猴子变成了人呢?

地球上,天生的圆的走起来更方便快捷,比方的摩擦力小。我们人类就把轮子设计成圆的。如果到了某个外星球,没有摩擦力,那圆与方并无区别。

从这些里,我们学到了太多,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等,应用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这就是外师造化。 心源何来?

我们虽然不能像神仙一样虚明而万物通,但人都有形体,有气血,有精神,天生自带,是活灵活现的,我们做每一个动作,产生出每一个想法,都是这源头活水而来。 活水能四两拨千斤,能让内外流通无碍。 可惜,心源总容易被欲望、执着等等堵塞。通了心源合上造化之机,天人合一,这状态可以说是无敌了。 这也正是必须修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去了这些执着、欲望,“万花丛中过,片叶不占衣。”

故藏之为元精,用之为万灵,合之为太一,放之为太清。

所以,把这道收藏不显于外,就是元精;用它就是万灵,万用万灵;合到一起,就是太一;放出去到天地间,就是太清。道在修行这层,不同场景,显出不同相来。

是以坎离消长于一身,风云发泄于七窍,真气薰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是谓神化之道者也。

坎卦为水象,离卦为火象,一身之内,水火相济而没有冲突。七窍与天地通,气息进出如风云变换。真气升腾,身心四时都是真气充盈,对这肉身来说,四季这时候已经没有分别了。纯阳之气在体内流淌,生死就消失了。

这就是神化之道。

一脉相承

保守的看,形、气、神、虚、道,层层抽象,层层升级。这也和之前《虚实》连接上了。

《化书》继承了《阴符经》“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的思想,认为“天地盗太虚生,人虫盗天地生,虫营虰盗人虫生”。即在太虚生天地等过程中渗透进“盗”的思想,可见对传统道教思想的秉承。“道之委也”“道之用也”,顺道如何,逆道如何,这种思想可以说开导了后来内丹“顺则生人,逆则成丹”说的理论先河。

陈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行路径,是受《化书》启发而来。《化书》中“太虚”这一概念,为北宋哲学家张载所沿用,并将其与气等同,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可见对后世宋明理学影响。

看清了道家这一脉相承,厘清了精、形、气、神、虚、道之间的关系,明了修行的不同阶段,给自己一个坐标。 老子留道德五千言,庄子洋洋洒洒,前人大德慈悲,留给后人指路明灯,如何走,看后人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