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生意义

Posted by 王钰博 on September 21, 2018

最近还在探索,探索哪些对自己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有重大意义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必须放弃的。“事有先后,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探索的原因,是意识到自己已经马上三十岁了。内心一直固执的认为,三十岁跟天边冥王星一样遥远。秋风清,秋日晴,秋树高碧空,三十岁却像一头灰犀牛狂奔而来,在午后静好时候,把你撞了个人仰马翻。

回想高考填报专业方向,跑到乌烟瘴气的网吧,查了计算机各发展方向,看好软件测试,填了,上了,毕业,没从事这个专业。实习时候,看好移动互联网,投身进去,一年后又辞职,全副精力投进琴棋书画,也只当玩,并没有把这事儿当做事业仔细考虑再三推翻自己的正确判断,这些选择,都是极大的机会成本为代价。

回看这几年,顺着这几年玩琴棋书画惯性,做了一个古琴小公司。一直不温不火,古琴圈,本来不是大众市场,是个小众。自己有动摇,是不是自己不适合做生意?是不是选择的市场不对,应该选择IT公司,这是个大市场?当初选择去北大读文化产业管理硕士,也是觉着自己在文化产业的理论不够精深,视野还可以更开阔。现在看,在文化产业界,已然最接近核心了,所走过的路,已然远超IT。

现在北大读文产,又学习AI,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孰重孰轻?何去何从?两者不能兼得么?两者不能互补么?

我觉着是能互补的,而且熟悉IT界,对新技术新趋势的关注和敏感,相对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们,也正是我的优点,应该继续发扬。比如先用机器学习分析下古琴谱子,看是不是符合规律。再比如,组建IT团队,接项目开发。这时候不得不考虑自己与社会如何才能更好匹配。这时候,是把自己放在社会大环境、大结构中,去看自己。要不要按照这个路子走?如果按照这个路子走,要按照历史进程,我应该顺应历史进程,投入到大IT市场怀抱中。把琴棋书画这些,做减法,只留下太极与古琴自己长期练习,做为修身修心工具,顺带增加自己影响力。如周易小伙伴所占卦,文化大繁荣还得几年,按照文产老师所划分阶段,也还不到大繁荣时候,但祸福相生,现在就需要做伏笔了。如果按照高意义与高经济价值两个维度来看,古琴太极禅修等,于我意义远大于赚钱;而赚银子,IT类收益远超古琴太极等。

放在人才竞争层面,社会发展层面,我更适合采用紫海战略,发展自己。

适不适合做生意的问题,更确切的,有没有对远方的愿景?强烈么?离了不能活么?是适不适合自己带团队赚银子?道家佛家,都说习性,说业力。习性与业力在我之前,已然决定了我开始时候是什么样的人。业力与习性,似乎是滔天洪水,自己被这洪水席卷前行。要重塑自己,确实不容易,道家修性与命,儒家养德,佛家到彼岸,提供了各种工具方法重塑自己。人确实是可塑的,亚当斯密斯在《国富论》中如是说:

实际上,人类天赋才能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成年人在其所从事的不同职位上所表现出的非常不同的才能,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重塑的代价是什么?不太清楚,有一点明确的是,要舍弃很多了。比如闲散、懒惰。不论重塑代价具体是什么,还是要改。对现在自己并不满意,还有太多改进的空间,技能还需要再打磨成“金刚钻”,视野还要再开阔些,身体还需要再调整,知识储备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