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可以改变的:从鸡汤到科学
改变可以改变的;
接受不可以改变的;
愿我们拥有区分二者的智慧.
看这三句是不是觉着很有道理,恍然若有所悟?可惜于行动却一无所用,只能沦为一碗鸡汤.
如何从鸡汤变成切实营养呢?阳志平老师从变量角度给了可行的方法.
变量在数学/工程/心理学等学科里都是常用概念.从理工学科借用过来"变量"概念,把纷繁人生抽象成一道可解的题,进而逐一破解,这是意义所在.文科如你也不要觉着理工科就发怵,变量思维练习之后,也可习得.
变量有权重和颗粒度之分.你一天二十四小时,事情有轻重缓急,要事多花精力,小事不浪费时间.权重在同一层级,颗粒度在不同层级.变量有颗粒度,任何事物的颗粒度都可以无限延伸,而不同颗粒度的解释则不同.原子内部有质子中子,经典物理在这里不适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受化学规律支配;有机物之间相互作用,涌现出生命,生物科学诞生;生命之间组成群体,要组建更好社群,社会学在起作用.
物理学不同粒子间有能量层级,社会学不同群体分属不同社会阶层,人有认知层级高低.一个人超过我们9个层级,我们就无从理解了,只能用自己的认知去猜测,农夫猜皇帝会用金扁担还是银扁担呢?对于远超自我认知的,或许保持沉默是个更好的选择.有了这个尺子,我们就不会那么盲目了.比我们认知/阅历等高五个层级的前辈做导师,经验更适合我们,更有指导意义.你有这样的朋友和导师么?
了解颗粒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以此来给自己一个定位,给世界一个尺度,思考如何从低层级跃迁到高层级.人们常用10为量级,10方便人脑处理.阳老师认为ie,3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更好的跃迁量级.比如你现在是一名初级IT工程师,你年薪十万.你要考虑的不是工资如何涨到十五万,而是如何从十万变三十万,下一步是从三十万变一百万.
要注意高效改变
先说改变分为第一序改变,第二序改变.这两个概念来自<改变>一书,这本书三位作者是保罗·瓦茨拉维克(Paul Watzlawick),约翰·威克兰德(John Weakland),理查德·菲什(Richard Fisch).他们三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与行为科学系临床教授,帕洛阿尔托心理研究院精简治疗中心的创始人和研究员.由台湾著名的心理学家夏林清先生翻译.豆瓣如是介绍本书:
作者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人们面对难题时的“变”与“不变”的态度.以及问题是如何形成、为何会持续存在、如何又被突破解决的过程。他们依据群论和逻辑类型理论.提出了第二序改变的观点,强调解决问题本身,而非对问题的追本溯源。虽然书中引用的案例来自心理治疗.但其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和解决的理念却适合人类互动的各种社会情境,甚至是国际关系的范畴。
第一序改变是系统内部的改变,比如你培养了新技能,学会了编程,让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比如你一年要减肥十公斤,饮食习惯却重盐多甜,减肥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序改变则是在系统之外的改变,就是改变了系统的前置条件,让系统发生了改变,比如:
孟母三迁.
你跟随认知科学大师,成为认知学徒,逐步成为认知专家;
转行做程序员,你先加入了Github,做开源项目贡献者;
什么样的是高效改变呢?
你认为胖是因为自己对美食没有抵抗力,对锻炼总拖延,所以你先花了半年时间养成了吃素食的习惯,又花了一年治好了拖延症,再去减肥,这种改变中长期很好,短期看效率低下.更高效的方法是你加入公司同事们组织的健身群,一到下班就被拖着去健身,平时吃块儿红烧肉,同事都会提醒你卡路里太高.在这样的氛围里,减肥效率就很高.一个常见误区,是大家会搞错因果关系,把结果归结到了错误的原因上.
典型的错误内部归因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典型的外部归因如"外部环境/外在因素/时机"等."因为我性格内向/不够主动/沟通能力不足,所以不适合社交".典型外部错误归因如"时机不成熟,复杂度太高,如果拆解下就可以做得更好了."这两个都是常用的思维定式,它们让你对可以改变的变量视而不见,即使机会就在你眼前,你也无动于衷.替代前者的想法应该是:我性格内向,所以我需要找适合我这种内向人的社交方式.
变量背后的哲学解释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如何识别变量?第一步是抽象.抽象意味着将现实问题场域转到头脑中.这一过程一如维特跟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描述.说道这本书,不得不说作者路德维希维特跟斯坦,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1889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父亲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数学哲学等方面。当时恰逢一战,他本可免于服兵役,却自愿前往第一线.在战濠里完成了本书.战争结束,他认为哲学问题已经由这本书全部解决,他放弃巨额遗产,到了乡下小学去教书.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有次他听了数学家布劳维尔在维也纳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一次讲演后,又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以<逻辑哲学论>为论文,通过罗素和摩尔答辩,取得哲学博士,之后在剑桥留任教书,去世后他的弟子总结出版了《哲学研究》,被认为引导了语言哲学新走向.罗素称他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富有激情、深刻、炽热并且有统治力。”
言归正传,维特根斯坦写道:
1.1 世界由事实组成,而不是事物. (The world is totality of facts, not of things.) 1.2 世界被分成事实. (The world divides into facts.)
...
2.022 尽管我们主观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的客观世界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之间显然有些东西——⼀ 种模式——是相同的。 (It is clear that however different from the real one an imagined world may be it must have somthing – a form – in common with the real world。)
2.023 这种固定不变的模式由对象组成。 (This fixed form consists of the objects)
2.1 我们为⾃⼰产⽣事实的图画。 (We make to ourselves pictures of facts) 说明 指我们的主观世界中产⽣⼀幅客观世界的图画,即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图景。
2.12 那图画是现实的模型 The picture is a model of reality.
2.13 对象(现实世界中的)对应于那图画中的各元素。 To the objects correspond in the picture the elememts of the picture.
2.131 那图画中的各元素代表对象(现实世界中的) The elements of picture stand,in the picture,for the objects.
2.14 那图画的存在是由于这样⼀个事实 它的各元素之间以某种固定⽅式相结合。 The picture consists in the fact that its elements are combined with one another in a difinite way.
2.141 那图画即是⼀个事实 The picture is a fact.
抽象提取了现实中的各种要素,在我们脑中建立模型.我们处理的不是事实,而是模型.我们处理各种模型所沉淀下来的习惯,规则,则是模式.学过面向对象编程的同学们,是不是闻到了熟悉的味道?没错,我们每天都在用的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就是从这里来的.
看问题:
你有十颗糖,给了小花五颗,小明还剩下几颗?
你不会亲自拿十颗糖,给了小花五颗,再看手里剩下的,得出结论是五颗.你不假思索,还剩五颗.这个过程被九年义务教育所内隐,看到这个问题,你立马抽象出:我,十颗糖,小花,给了小花五颗这些对象和动作,你运用减法这个运算模式,在脑中计算后得出手里剩下五颗糖的结论.
对于事实,有无限丰富细节.世界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不在你认知范围内情况发生.阳老师这次演讲最精彩的地方,就在这里,将万物归类,为混沌万物勾勒出筋骨,从混沌中提取秩序,从具象抽象出模型,找出变量与常量,解决问题第一步从这里开始了.
Cynefin Framework 多情景决策框架
日常生活工作中,各种问题扑面而来,需要你来分辨和识别.这些情景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看四个问题:
问题一:
你在学校社团,领导给你三百元预算,让你去打印一批宣传单页.
问题二:
22岁毕业后你进入某IT公司,工作三年,昨天产品经理又提了一个新需求,问你需要多少工作日实现.
问题三:
你到了新公司,作为技术总监,与各高管制定公司战略.发现需要评判市场趋势/技术发展趋势/自身技术实力/团队文化/竞争对手等等太多因素,你有点懵圈,不知道如何处理.
问题四:
公司又加班,一个同事连续三天三夜奋战,突然口吐白沫倒地抽搐,该怎么办?
Cynefin Framework是由IBM的Dave Snowden在1999年提出,后来他和同事Cynthia Kurtz合作发了论文.但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2007年,Snowden and Mary E. Boone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文介绍Cynefin Framework,才为大众所熟知.
Cynefin Framework 将决策场景分为5类.
有些是无序情景决策,不在四类之内,无法定义.
问题一属于简单情景决策,类似这种决策因果关系明确.你了解同样质量,东门打印店三百元打印五百张,西门三百元五百五十张,你选择去西门打印.所以这种情况你只要了解信息,正确分类,决策不会太大失误.也因此有"最佳实践".想想之前受到的教育,大多属于这一类.
问题二是复合情景决策,属于复合因果关系,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清结果,需要你有一定专业知识才能预估.实现这个需求大约需要十五个工作日,过往实现类似需求还需要额外三个工作日测试,最终你回复他二十个工作日.这种情况则需要你了解情况,深入分析,才能做出相对靠谱的选择.这种情况对应"好的实践".也因此在复合情景决策中,找专家,用专家视角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专家找出因果关系,问题基本解决.
问题三则是复杂情景决策,因果关系不断变化,难以预料.这个问题太复杂,变量太多,以至于超出你的分析能力.这时候需要我们大量调查,才能了解情况,作出选择.对应"emergent practice".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把重心放在可改变的变量上,放在高效变量上.人生问题多是复杂决策.可惜这个重要问题,现有教育体系中,有哪本教材教过?
问题四则是混乱情景决策,当时情况紧急,并没有时间探索,需要立即采取行动.这时候,平时内隐的技能/知识就发挥作用了.
如何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古人云"无他,但手熟尔."阳老师也提出了模型内隐小方法:把所学到的,用到三个不同领域七个场景中,在不同场景不同角度去用.
阳老师所讲内容,给我展现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思路.原来还可以用理工思维解决人生问题,抑或说将人生问题转化为理工问题来解决.生活多姿多彩,世间变化多端,用合适的模型和思维武器解决生活问题,势如破竹.如阳老师自己所说:老阳的黑箱,装了太多的关于人性的知识:认知科学、心理学等等,表面上看老阳给大家的建议一样,实则是不一样的,黑箱中的模型太多了.运用高阶模型和思维工具,一如日常做饭.如果砍肉剁,牛刀最佳;盛汤舀水,勺子方便.不同问题,选对不同工具,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最后,阳老师留给大家一个问题思考:
未来三年/六年/十二年,你可以改变什么变量?
191202 create&write 4h
191203 modify 3h
191212 modify 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