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何以成为苏东坡?(一)

读《苏东坡传》

Posted by 钰博 on December 15, 2022

作者林语堂是个什么样的人?

为苏东坡作传的有数家,我读的是《林语堂传》这版。不如就先来看看作者林语堂是个什么样的人。

林语堂出生于1895年,那时大清还不知道十七年后就会灭亡,慈禧太后还骄奢淫逸的把北洋水师军费用来修颐和园,庆祝她六十大寿。

林语堂自小在福建山村里长大,兄弟姐妹九人。父亲林至诚却是一位基督教神父,是个“无法让人忍受的理想家”,他乐天旷达,保守又进步,在很少有人知道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时候,他就把林语堂送过去学习英文。

林语堂毕业后去清华教了三年英语,又去了哈佛读了比较文学硕士,又赴德国攻读语言学,先入耶拿大学,后转入莱比锡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作为作家,他著作等身,既通中国古典文学,又有英语造诣。小说、散文、文学批评、文化评论、人物传记、英语教材、辞典、翻译作品等等,均有涉猎,且品质较高。

《京华烟云》以纯正的英文讲述纯乎中国人的故事,英文传记《武则天传》、《苏东坡传》则以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为主角,讲述中国独特的文化性情。

他另外一部分作品更广为人知,《吾国与吾民》、《生活的智慧》,则着力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与探讨中国社会现象以及民族特性。

zTBjWF.jpg 林语堂

他的成就自然与他对文学的热爱有关,却也离不开他家庭的影响。父亲会为他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经典,他们也需要背诵《圣经》。二姐比林语堂大四岁,却是他的玩伴与顾问,一块儿玩起来,一块儿长起来。

二姐眼睛特别有神,牙齿洁白,同校同学都公认她是美女。她也很爱读书,读完鼓浪屿中学,还渴望读大学。可父亲却仍然重男轻女,支持儿子们读,不支持女儿们上学。而且福建那儿的女子大学每学期学费要七八十元,林家家境支撑不了。

那时她二十二岁,按当地风俗,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总有人来提亲,母亲想趁夜深人静时候和她商量,可她一见到母亲开口要提,就一口吹灭了灯,拒绝谈论。

但最后她也没有好办法,只能答应婚事,嫁到西溪,林语堂也正好要去上海上大学,去参加婚礼。在婚礼的前一天早晨,她掏出四毛钱给弟弟说:“和乐(林语堂的乳名),你要去上大学了。不要糟蹋这个好机会。要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做个有名气的人。这是姐姐对你的愿望。”

然而,第二年二姐因为瘟疫而亡,当时已经有八个月身孕。弟弟没有辜负二姐,作为作家,学贯东西,被诺贝尔文学奖两度提名;作为语言学家,他编写了《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和他最重要的作品《当代汉英词典》;作为发明家,为发明中文打字机几近散尽家财最终成功。

苏东坡家庭什么样?

人生百年,关键选择不过个位数。有些由不得你选,出生在什么时代、父母是谁、出生在哪里,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基本面,不可改变,是谓“命运”。有些能由自己决定,从每日三餐吃什么到与谁共度一生。综合起来,每个人都构成了独特的自己。

在了解苏轼那些关键选择前,也有必要了解下他的生活背景,更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他会做这些选择。当然,现代人隔着千年看古人,不免有许多主观裁剪,丢掉许多细节,篇幅有限,为了理解,也只好如此了。

苏轼成为苏东坡,有时代因素。苏轼出生于北宋仁宗年间,垂帘听政的刘太后亲贤臣远小人,政治清明,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更是有名的好皇帝,是古代中国唯一被以“仁”作为庙号的皇帝。

南宋朱弁的《曲洧旧闻》记载,有次仁宗宠妃张氏让仁宗将伯父张尧佐提升为宣徽使,仁宗为讨张氏开心,竟然允了。发布任命时,朝堂沸腾,包拯等群臣都反对,认为张尧佐“乃凡庸之人,只因宠私,骤居要职。”仁宗辩不过,转身想回内殿,包拯竟然拽着皇帝袖子,不说清楚不能走,情绪激动,说话时就喷了仁宗一脸唾沫星子。

仁宗也知道升张尧佐不妥,底气不足,回到了内宫才抹了脸上唾沫,向张氏埋怨:“包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故事虽然不是正史记载,但可以大概了解仁宗这宽厚性格。

宋仁宗时期是宋朝乃至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太平盛世了,元朝史家赞叹宋仁宗“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苏轼一生正值太平盛世,他去世后二十五年,北宋就亡于金人之手了。假使晚些或早些,或许苏轼不一定能成为苏东坡了。

zTBzQJ.jpg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仁宗肖像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州,四川本就是天府之国,物产丰饶。苏轼家族相对富裕,宗族亲朋连起来还是个不小的家族,但远算不上豪门大族。

祖父苏序没读过书,但和普通拘谨的农民大不一样,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时常携酒一壶,和亲友在青草地上谈天说地,兴致来了便饮酒高歌。

有次正和朋友们一起喝酒,二儿子高中进士,亲家程家也有一子高中,双喜临门。

他当时正攥着块儿牛肉吃,醉醺醺的,见到报信人行李里露出的红色官帽扣子,一下就明白怎么回事儿了。酒劲儿还未消,他就大声把喜报念给众人,还找村里一小伙子把报信人送来的官帽、官服、朝笏、太师椅等等装进行李。

欢乐之下,他顺手把还没吃完的牛肉扔了进去,骑着毛驴乐呵呵地走。街上的人也已经听说了苏家程家两子高中的消息,等看到祖父苏序醉醺醺的骑着毛驴,后面还跟着个小伙背着奇形怪状的行李,都不禁大笑。

亲家认为祖父这行为太丢脸,苏轼却认为只有高雅之士才能欣赏祖父这质朴随性之美。显然苏轼不止遗传了祖父这豪爽达观的性子,还有深厚充沛的精力、淳厚正直的心地、气度开阔的胸襟,当然酒量没能继承过来,酒趣一脉相传是铁板钉钉了。

父亲苏洵和祖父性子不同,苏洵年轻时思想独立,气质严谨,不受管教,祖父也不着急。他知道苏洵有才气,也预判到苏洵能迷途知返。或许是听了自家兄弟和亲家兄弟都已经榜上有名,而自己已有家有子仍然建树,苏洵才发愤读书。从他娶了当地富豪程文应的女儿程氏为妻这事儿可以看出,虽然当时没有功名,但至少亲家认可苏辙是有极大潜力的,否则也不会将女儿嫁给比不上自家门第的苏辙。

苏辙母亲程氏也不简单,苏轼童年时候,苏洵四方游学,母亲教导苏轼。有次母亲读到东汉《范谤传》,不禁感慨万分。

范谤是东汉忠臣,抑制地方豪强欺压百姓,反对十常侍祸害百姓。但十常侍当政,大肆捕杀忠臣义士,下令立刻捕捉范谤。

诏书传到范谤所在的征羌县,督邮吴导关了传舍门,在房内抱着诏书放声痛哭。全县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范谤却明白一定是因自己而起,于是主动去了监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了县衙大门解了官印,拉着范滂要一起逃亡,说:“天下这么大,您怎么在这里呢?”范滂却很清楚:“只有我死了,这人祸才能停,我怎么能用自己的罪连累您,怎么能让您的老母亲流离失所呢?”

范滂母亲听了消息,前来和范滂诀别,范滂对母亲说:“弟弟仲博孝敬老人,足以奉养您,范滂跟随父亲龙舒君范显命归黄泉,我们生死各得其所,但愿母亲大人忘掉这生离死别,不再悲伤。”

范滂母亲深明大义:“今天你可以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既有美名,又求长寿,哪能兼得啊!”

范滂跪下接受母亲教诲,再拜向母亲辞别。范滂回头对儿子说:“我想让你做恶,但不应该做恶;我想让你行善,但我没做恶却落得如此。”道旁的人听到范滂的话,无不为之潸然泪下。之后范滂与李膺、杜密等百余人被逮捕,死于狱中,虚岁三十三。

这个故事感人至深,苏轼看了母亲所读的《范谤传》,问母亲:“如果我成了范谤,您会怎么样?”母亲反问:“如果你能像范谤一样,我就不能成范谤的母亲一样吗?”正如范谤母子对答,苏轼母子这番对话,想必也让幼小的苏轼心中有了凛然正气。

zTBXJU.jpg]( 范谤像

苏轼小时候当然显出天才一面,六岁入私塾,十岁做《黠鼠赋》。父亲苏洵科举屡次铩羽而归,很可能是他以思想而非修辞见长,因为当时诗词文章轻靡华丽之风盛行,科举也不例外。可苏洵仍教导苏轼苏辙文章要淳厚朴拙,不可轻躁浮夸,并且时时听兄弟两人诵读经典,随时指出问题。

在这样的太平盛世里,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在这样诗书传家的土壤里,天才蓬勃生长。数年后,主考官欧阳修一反当时支离浮夸文风,推崇以文载道,父子三人同时高中,声名远扬,也就毫不意外了。

(未完待续,下一篇聊苏轼一生中面临哪些重大时刻,看他如何选择)


彩蛋:AI眼里的苏东坡,由盗梦师AI生成: zbK13V.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