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晚上看完了这本书,停不下来,即使故事极其让人纠结、扭曲。一个父亲怎么能偏执到干活不顾儿女安危?一个哥哥怎么能这么暴力的对待妹妹?母亲为什么挣了钱竟然还是那么懦弱?
父亲信奉摩尼教,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教徒,别人喝可乐都是亵渎神灵。父亲还信奉阴谋论,政府被光明会把控,都是用来骗大众的。
父亲、母亲这一家子,共同编织了一个愚昧、偏执、暴力的土壤,孩子们就在这土壤里扭曲成长。
如何不变成父亲那样的人?如何更开明、更包容?假如父亲能反省,能检查自己的思维,“万一我相信的,是错的呢?”会不会孩子们受的伤害更小些?
开始我以为父亲需要走出大山,与外界打交道,但很明显,父亲不仅经常和外界打交道,也去了剑桥、牛津看望女儿,但并不是包容,而是带着成见,去给女儿“驱魔”。
如何改变父亲的偏执?如何对付他臆想的阴谋论?如何让他接受其他人的信念?
业力太大,做女儿的或许没能力改变。
佛家有个故事,佛陀弟子目犍连神通第一,见母亲在地狱受苦,无论如何救她不出。他求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告诉他,需借助众生力量,来救他母亲出来。于是目犍连在七月十五广做法会,借助众生力量,救回了母亲。
这是个隐喻,父母自有他们的业力,活了数十年,他们的观念根深蒂固,一般人哪能撼动?即使目犍连有神通第一,也没做到。释迦摩尼指的明路,借助众生力量。
与其改变父母,不如成为自己。父母更多代表着过去,你才是未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与父母对立。为什么不能顺势而为,引导父母成为你创造未来的一股助力呢?
这本书的母题就是原生家庭与成为自己,爱不仅夹杂着恨,还有恐惧、偏见,甚至还有博弈,这些是成为自己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既然不可避免,那不如接受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以自己为原点,看十年后,我们成为了理想中的自己。那时,你可能事业有成,可能婚姻美满,可能与父母兄弟其乐融融。
那么,反过来,要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要创造出理想中的未来,哪些是我必须要解决的?
期待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