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本质(下)

Posted by 王钰博 on April 1, 2018

上次穿越,想必你也生出感叹,“岁月如梭,艺术变化眼花缭乱,真是你方唱罢我就登台。”原来艺术不只是美可以囊括的,它还有这么多历史与文化。

熟悉人类学的你,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

“哥白尼革命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观念,达尔文击碎了人类是万物之灵的骄傲,佛洛依德震醒了自以为理性能够驱动自我的人类。艺术史有没有革命级的里程碑呢?”

如你感慨,百花齐放是艺术界常态,当我们着眼于近现代艺术,革命级的变革有三次。

莫里斯·魏兹:艺术是开放的概念;

第一次在1956年,这一年,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著作《哲学研究》已然出版过三年,这部引导了语言哲学新走向的著作,同样引导了我们艺术理论家重新看待艺术。

维特根斯坦在这部著作中认为,先前的学者们误解了语言本质,他们认为语言中每个词是有明确与之相关联的边界明确的意义。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维特根斯坦用家族来做了一个比喻,比如: 叔父与阿姨都是黑眼珠,但祖父却不是,但他可能和叔父同样是大耳垂。家族里所有人没有一个共通的特点,但在他们的全家福中,我们又能明显的看出他们是同一家族。

同理,艺术理论家莫里斯·魏兹(Morris Weitz)并没有直接套用维特根斯坦观点。他更深一步思考,一件物品之所以能成为古典艺术品,那么它本身就包含了成为古典艺术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同一家族,必然有特征传递;通过特征传递,我们辨别他们是否为同一家族。艺术不是家族,需要这充分必要的逻辑条件么?

“不需要。家族是事实,那么特征传递是必然。艺术并没有这个事实。”聪明如你,一点就通。

对,莫里斯·魏兹提出,艺术一直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概念,它本身就是开放的。“如果一种概念的使用条件是可以修正的,那么这种概念就是开放的。”

所以,什么是艺术?莫里斯·魏兹给其定义:“艺术是无法定义的。”

当我们得到这个看似悖论实是事实的结果,我们也跨过了艺术史中第一次革命。

对,如果你就此安稳的坐在艺术这把交椅上,那么纳尔逊·古德曼( Nelson Goodman)会再次把你踢翻。

纳尔逊·古德曼:艺术在其出现时被定义为艺术;

莫里斯·魏兹让我们认识到艺术的概念如一条河流,一直处于变动中。纳尔逊·古德曼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艺术是什么重要么?不重要 ,重要的是艺术何时成为艺术。

我们知道,黑格尔哲学体系严密程度前无古人,人们普遍认为这就是绝对真理了,以为世界就此稳稳建立在他这套哲学地基之上。可是,事实是一个粗暴的土匪,一把揪起高枕无忧的人们,告诉他们,世界并没有规律的,黑格尔也不过是在流沙上建立了一座大房子。

莫里斯·魏兹也意识到,不论我们如何给艺术下定义,不过是沙上建塔。永远不可图,那么,何不干脆放弃永远,而关注一件人造物,在何时,在那一刻就成了艺术呢?

由此,莫里斯·魏兹认识到,不如关注艺术何时、在怎样环境下、怎样成了艺术。所以,一件人造物,不用纠结它是不是艺术品,只看它在什么情况下成为艺术品就可以了。

当我们在美术馆里欣赏这些人造物时,它们就是艺术品。当它们创作时被扔到草稿箱时,就不是艺术品。

这次你学聪明了,并不着急把这个艺术品的定义固定到大脑里,“那自然还有其他角度,再刷新我们的艺术观。”

对,你说的没错,当纳尔逊·古德曼着眼于某时某刻时,阿瑟·丹托(Arthur Danto)悄悄向我们人类集体意识深处进军,斩获了新观念。

阿瑟·丹托:艺术终结

阿瑟·丹托开始只是一个艺术批评家,是他提出了“艺术界”的概念。与纳尔逊·古德曼着眼于微观不同,他认为,“艺术界”由艺术理论氛围和艺术史知识组成。

当我们着眼于个体视角,从微观角度判定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我们也应意识到,我们判断的标准来自何处,如何形成。我们判断的标准并不是突兀的凭空而生,而是扎根于艺术理论氛围、艺术史知识之上的。什么样的土壤会长什么样的植物。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可取。”

对,是的,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我们更要看到整只“豹子”。这就是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的理论。

“这就结束了么?为什么说’开始只是一个艺术批评家?’”

1964年,Stable Gallery展出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阿瑟·丹托大受启发,提出了“艺术终结”的概念。

“为什么说艺术终结?艺术能终结么?”

布里洛盒子是安迪沃霍尔用木板仿制的肥皂包装纸盒,肥皂的品牌叫布里洛(brillo)。当阿瑟·丹托在美术馆看到这组盒子时,意识到了,这些盒子都是“现成物”,怎么就成了艺术品了呢?

是艺术品承载的观念在变。这时候,艺术家们不在为艺术而创造,转身成为哲学家,哲学剥夺了艺术,把艺术转到观念的领域。此时,艺术品不再是艺术品,而是新观念的承载者,是否是“现成物”还是创造物都已无关紧要。

“艺术终结”由此而来。

“可是,艺术真的终结了么?”

不一定。人们需要认识活动,科学开始昌盛;人们需要思考,哲学应运而生;同样,只要人们需要审美,艺术就不会死亡。 虽然不同历史不同环境,艺术千变万化,但只要人类审美还在,艺术还会生机勃勃。

*艺术学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