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读书总结

2018年读书总结

Posted by 王钰博 on February 10, 2019

18年读书总结

传记

如果你希望看一看名人和大神们的生活日常和精神世界,这两本可以做个对比: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赫伯特西蒙的《我生活的种种模式》 ,小马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从18世纪的文学艺术天才,到近代跨管理学、计算机、心理学的天才,再到同时代的尖子生,不仅是故事,更是真实的力量。

“我告诉你一种方法,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坐在房间里读书、读书、再读书,读对的人写的书。你的心就会被带到某个层次,你可以因此一直拥有一种美好、温和、慢慢燃烧的喜悦。这种对生命的理解,可以成为你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当你发现一个真正能抓住你心的作者时,就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读完。不要说“我想知道某某某写的东西”,也不要被畅销书排行榜所困扰。只去读这一位作者想要告诉你的。然后去读这位作者读过的东西。这时世界便以某种一致的观点豁然开朗。”–《神话学》,坎贝尔。

《名人传》罗曼罗兰 ,杰作

傅雷翻译的极好,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从中汲取精神力量,饱满的精神力量。没心力时,值得一读再读。看天才们的骄傲在哪儿,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偏执。同样经历过人生,我愿与这三位伟人一路同行。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 赫伯特西蒙,可用之书

他的背景太牛了,跨学科,管理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等做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看他自传,有种明亮温暖的感觉,好像什么事儿在他哪儿都很顺利。他忧伤也很纯净的忧伤,即使身在远离战争的美国,他徒步时仍忧虑二战给世界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他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想追根问祖,去英国找自己的祖上。他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秘密武器。你的秘密武器是什么?西蒙还有一帮志同道合极其给力的同事和朋友,在生活上,在工作上,相互帮助,相互批评。

《朋友圈的尖子生》小马宋,可用之书。

平时看的人物传,大都是历史名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王阳明、戚继光,或是时间,或是文化,离我们有点遥远,镜头有点模糊。小马宋以朋友的身份记录几个人物的成长历程,时代背景离我们近,其中挺多启发和可借鉴的地方。比如马占凯的“双星子理论”,找个志同道合、水平相当的朋友是多么幸运和必要。还有脱不花、杨倩、李叫兽等等精彩故事和亲身经验。精力不足以读有深度大部头书时候,可以把这本拿来,当做故事读。

《青年王阳明》,杜维明,力作

很喜欢这本王阳明传记,不仅因为是材料翔实,还能体会作者充沛的感情。这本和黑塞的《悉达多》对比看,更有意思。这里是读后感《王阳明何以成为王阳明?》,不多啰嗦了。

人工智能

如果你对人工智能感兴趣,推荐腾讯研究院的《人工智能: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行动抓手》,侯世达的《GEB》,集智俱乐部的《科学的极致:漫谈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哲学》2015年8期刊。腾讯研究院的这本梳理了人工智能发展历史、现状、前景,读了能了解人工智能产业的全景。中间大赞的是还画出了人工智能几个学术流派的发展脉络图,列出了关键节点论文。集智俱乐部的《科学的极致:漫谈人工智能》,则通过更散一点,更科普些,从不同角度聊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未来、边界,里面有一篇用科普语言讲人工智能边界在哪儿的,推荐看下。** 侯世达的《GEB》 ** 则是一本神书,一向挑剔的豆瓣评分9.4,看完之后,你不禁拍大腿,书还可以这么写?!强烈推荐。《科学技术哲学》中,有篇从几个经典科技哲学流派讨论技术是否可控的,比较抽象也比较深刻,推荐看下,刷新下你对技术的认知,硅谷大佬们再争论是不是要限制AI时,你就可以亮出自己观点了。我的读后感觉,《技术可控么?

《GEB》侯世达,神作,强烈推荐;

###《人工智能: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行动抓手》,腾讯研究院,可用; ###《科学的极致:漫谈人工智能》,集智俱乐部,可用; ###《科学技术哲学》2015年8期,可用;

名著

如果你看过名著,再看下《金圣叹点评水浒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金圣叹点评水浒传》,力作:借金圣叹火眼金睛看水浒

相信都看过水浒,被鲁智深义气、武松勇武折服,恨不得穿越过去,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从前最吸引我的是故事情节,看武松杀西门庆、剜潘金莲和王婆,大快人心。如今看文章布局、细节描写。金圣叹点评的是施耐庵七十回古本,每回开头有评语,精彩处也有点评,鞭辟入里。 有次我想描写一个人摔倒,左右想不出好词来。忽然想起《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上山请天师遇虎摔倒一段,描写的极其精彩传神,试看:

只见山凹里起一阵风。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洪太尉)扑地往后便倒……倒在树根底下,唬得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重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

除了拍案叫绝,还能干啥?施耐庵除了细节写的精彩,文章布局功力极其了得,章有章法,文有文法,字有字法。文章布局草蛇灰线,如一细线,一抖动全身;又有大开大合,粗中有细,还有松密相间。金圣叹点出了十五种文法。比如金圣叹说弄引法,

谓先有一段大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之。如写索超前,先写周瑾;十分光前,先说五等事也。《庄子》云:“始于青萍之末,盛于土囊之口。”

大家看下自己能找出几种。 另外《宣和遗事》记载宋江等总共三十六个人,水浒写了一百单八将,个个活灵活现宛如在眼前。小伙伴们也可以留心下,为什么施耐庵写的这么好?

社会学

《区分》,皮埃尔布迪厄,杰作;

翻译的实在不敢恭维,布迪厄就是大神,内容不好理解,翻译实在有碍阅读,还挡不住内容精彩。精力有限(其实是读不下去,今年继续啃),只读了第一章,写了笔记供大家批评《区分

《身份的焦虑》,阿兰德波顿,可用之书

从社会和政治角度分析焦虑的起因和解决办法,一份读书笔记《身份的焦虑

《空谷幽兰》,比尔波特,可用之书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中国寻找隐士,有故事,读书笔记见《送别、寻隐

美学

现代社会少有文盲,但美盲却遍地都是。平时太多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用这本书洗洗眼睛。

《美学散步》宗白华,杰作:跟着一代美学大师游赏中国文化

一直有个问题我没琢磨清楚,中国书法、国画、古典音乐、戏曲等是国粹,作为艺术,它们的精粹到底在哪儿呢?这本书帮我打开了中国书画欣赏的大门,一窥书画奥秘。二是从审美层面,他融会贯通诗词书画音乐,打通其中关键,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好像我在小黑屋里东摸西窜,他忽然给我开了扇窗,让我豁然开朗。我们都说中国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等艺术都是相通的,相通在哪儿?相通什么?这本书都给了精彩答案,值得回味。我只看了其中《中国艺术里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两篇。我自己也写过一篇《虚与实》,但和宗白华对比,我这篇可以扔了。最精彩的莫过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这篇,诗、画意象中,空间变换产生节奏韵律感,比如山水画有平深、纵深等等,有空间层次,人们观赏这幅画时,目光随着层次变化,而产生韵律感。这与中国音乐绕梁三日余音袅袅相通。这与中国人审美方式息息相关,中国是“俯察品类之声,仰观宇宙之大”,俯仰顾盼,以个体视角转换察觉宇宙万物,审美在这个过程中成型。可以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结合看,后者讲审美变迁轨迹,丰富又不杂乱,像一桌荤素搭配精当的大餐。对比阅读,感受下两位美学大家不同视角。

心理学

《童年与社会》 埃里克•埃里克森, 可用之书

有段时间带着电脑在国家图书馆里工作,便拿了这本书。华灯初上后,工作累了,在国图大厅里,就看这本书。文笔极好!一本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的心理学书籍。书中故事娓娓道来,与心理学结合的天衣无缝,可以借鉴下,如何把专业知识写得如此平易优美。最受启发的是以“同一性危机”为核心概念,从童年到老年周期划分,与对应的八对主导力量,是一个极好的参考路标,用来对比查看自己人生经历,看自己是不是在哪些主题出了问题。作者自己也说,这八种力量并不绝对是主导力量,还有其他可能。 另外作者埃里克•埃里克森(1902.6.15—1994.5.12)也是传奇人物,德裔美籍发展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曾获得普利策奖。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以及身份认同危机的概念。他连学士学位都没有拿到,但他洞见深刻,见识广博,哈佛和耶鲁都曾破格聘用他为教授。在2002年发表在《普通心理学评论》上的调查报告中,埃里克森在“20世纪*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中高居第12位。前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罗伯特•沃勒斯坦曾经说道:“除弗洛伊德之外,恐怕没有一位心理学家比埃里克森对其所处的时代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

社会发展八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