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实践第三次小聚小记

Posted by 钰博 on March 27, 2022

城区郊外,春光明媚,约了阿帅、Lucky鹿一起去植物园踏青。来之前,我有点犹豫出来踏青,还是在家复习准备面试。看了天气预报,只这两天晴天,后面要阴。半天准备于面试也无济于事,大好春光宜就酒。

工作日稀稀疏疏的植物园今天很热闹了,三人集合后前往植物园大草坪。小路弯弯,我们也见景随性漫步。昨天大风,今天晴天是蓝宝石,一树一树山桃花是远山白雪。为什么称“豆蔻年华”而不是“枫叶年华”,为什么说女人如花,看这些花你就明白了。

边走边聊边赏,讨论话题方方面面。于我而言,有三点更新。

一是不管哪种资本,整体大于单个。一种策略是大周期积累资本,获取时间复利,碾压他人。在草根时候,让各个资本小循环,活起来,滚雪球,也是一种策略。比如草根获取了一些文化资本,多做输出,写成文章,做成视频,影响更多人。这部分影响会带来一部分社会资本,利用这部分社会资本,进入更大的循环。一个常见误区是,等我读了几千本书、等我出了一本书、等我取得XX职位,再去分享吧,毕竟业内有那么多大牛,怎么轮得到我去分享呢。其实,考虑一个最基本的概率,不论你所在领域有多少大牛,相对其他剩余所有人,他们的影响力所占的比率,都是极其小的。举个例子,截止2021年,总共有218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你说出其中几个人名字?更重要的是,这种以输出倒逼输入的方法,像压力测试一样,更能促进知识体系生长。

二是注意量级跃迁。有些人看起来水平一般,却身居高位,进入更高水平的循环里,就是因为抓住了量级跃迁的机会。这些位置不一定要求非常高的能力、资本,只要符合60分的及格线即可,而不是需要90分极其优秀了才能去申请。这些机会往往是“去问,才能得。”我们大部分从小被教育要独立,有事不求人,求别人帮忙做成的事,都被瞧不起。只有依靠自己的能力做成的,才会被认可,这样往往会错过非常多机会。

三是需要升级下小聚形式。小聚固然能深度畅谈,但改变不容易及时见效,需要在师友提供的正反馈中持续。曾国藩在早期,结识了一大帮当时俊杰,他们住所不远,频繁互访,相互切磋。曾国藩还将自己每日日记给好友们看,请他们批评指正,听他们意见和建议。大量内隐知识、灵感就在这种频繁互动中,被激发、养成。另外一类高创造力群体艺术家们,更喜欢聚集。他们从北京颐和园画家村,迁到798、宋庄艺术区,再迁到外地秦皇岛。他们为什么喜欢聚集?又为什么一迁再迁?在松散的你生活空间和氛围里,大量高质量密集的思想碰撞,涌现出艺术灵感。这对现代城市中的普通人,比较难得。一天中大量时间花费在与同事、领导、用户上,探讨自己人生大问题的人,却没有那么频繁。提升社会资本很重要,选择朋友同侪更重要。他们给你反馈,在和他们互动中成为自己。但现在的条件并不允许普通人也能这么聚集,所以更好的办法,应该是保持节奏,定期见面,获取反馈。

人生苦短,乐事不多。春和景明,携友踏青,群山环绕,花下小酌,一大悦目赏心,特此小记。

init 220327 钰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