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转行编辑,20世纪美国文学传奇“伯乐”编辑珀金斯,他传记必读。我们一起来看下,如果你想做一名牛X闪闪的编辑,能从这本传记里挖到什么金。
在开始挖矿之前,我们先确定下,这个矿质量怎么样,值不值得深挖。
先看作者司各特·波特(A Scott Berg)。据说年轻的作者发现珀金斯被人忽略了,他觉着这是个没被大家看到的金子,于是毕业论文就搞它。正巧斯克里伯纳出版社的档案也送到学校,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开始了就停不下来了,毕业了还继续搞。甚至作者父母都下了通牒:要不回来继承家业当律师,要么就断了你经济,爱干啥干啥。作者不想听父母意见,又没有钱,只好回家去写,一写就是好几年。最终没浪费,这本书因为翔实材料,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成为作者的成名作。
质量不赖,值得下劲儿挖~
先了解下主角珀金斯活跃的时代背景,他生长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东部佛蒙特州,活跃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纽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文学呈现出一派、活跃兴奋的气象,小说家罗伯特说:“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多得就像花展上的花朵。我猜想,当编辑的内心一定充满希望和激动,总感到一天时间不够用,因为无论你碰到谁,他似乎都有一本好稿子在手。”然而之后就是美国大萧条,美国和世界花费了好大力气才逐步走出来。彼时美国被英国鄙视,英国自认为不仅在文学上自认正统,连生活方式也认为美国是个暴发户。
我们再看下珀金斯和家族背景: “丰富多彩的珀金斯家族在《美国传记大辞典》中占据的篇幅几乎和严肃的埃瓦茨家族一样多。”珀金斯祖上搞生意,东印度公司是他曾祖爱德蒙·珀金斯开的,祖父查尔斯·珀金斯是美国第一位艺术评论家,父亲也是律师。母亲家族搞律政,比如威廉·埃瓦茨被《美国传记大辞典》称为是他这一代“三大案例的英雄”,日内瓦仲裁案、海斯总统选举案、约翰逊总统弹劾案,都赢了,第一个案子确保了美国内战中对北方联邦作战的其他国家向联邦支付赔款,第二个案子帮助一个在大选中没有赢得多数直接选票的候选人当上了总统,第三个案子维护了一个总统继任权利。
嗯,书香门第与律政家族的融合到一起了。再看他成长经历:
- 1885年 次子珀金斯在温莎镇出生;
- 1901年 16岁,在新罕布什尔州圣保罗私立学校年书;
- 1901年 16岁,与汤姆-麦克莱利游泳落水事件;
- 1902年 17岁,珀金斯父亲肺炎去世,母子七人依靠家族基金过着比较舒适的生活;
- 1903年 18岁,进入哈佛大学,求学期间加入Fox Club、铁笔俱乐部(The Stylus)、科佩的圈子,受文学启蒙、影响较大;
- 1907年 22岁,哈佛大学毕业;
我们来翻译下:
两大名门望族之后的珀金斯,家风优良,既有父亲家族艺术熏陶,又母亲家族律政见识。但不幸少年丧父,好在家族力量强大,母子七人温饱不愁。按家族惯例入学哈佛,在大学里既加入了高端人脉圈福克斯俱乐部,也投入了兴趣圈科圈、铁笔俱乐部,最终以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毕业。
之前有读书笔记说珀金斯是从普通人成长为传奇编辑的,且不说哈佛现在多优秀,考虑到一百年前美国教育普及率,类似恢复高考那两年,你考上了清华北大。无论是一百年前还是现在,他都不是“普通人”。
- 1907年 22岁,去了波士顿民政局为穷人服务,夏天辞职,去纽约找工作;
- 1907年 22岁,任《纽约时报》本地版记者;
- 1910年 25岁,进入斯克里伯纳出版社,任广告经理;
- 1910年12月31日,与路易斯·桑德斯结婚,接受岳父一套房子的嫁妆;搬入新泽西州北浦莱恩菲尔德墨瑟大街;
- 1911年 大女儿贝莎出生
- 1914年 29岁,珀金斯转任编辑;
- 1916年 31岁,志愿参加美国后备役骑兵队,派往墨西哥边境,待了三个月;
- 1918年 33岁,四女儿出生;
- 1918年 珀金斯接手菲茨杰拉德《浪漫的自我主义者》书稿,两人相识;
- 1919年 34岁,珀金斯力排众议,出版了菲茨杰拉德处女作《人间天堂》,大获成功;
珀金斯在毕业后就进体制内实习,又去了美国的《人民日报》做记者。但他并不喜欢记者那种随时工作的生活方式,做了三年,找到了机会,去了斯克里伯纳出版社,在那里做了三年广告经理。直到29岁时才因为有个编辑离职,他顶上去做了编辑。从事编辑五年,才发掘到菲茨杰拉德,事业才真正开始起飞。这时候,距他从哈佛毕业已经12年了。
为什么做了五年编辑都没发掘到好作者呢?是珀金斯的文学鉴赏能力不行么?不是,不论是家教、哈佛受到的教育、珀金斯师友们影响、还是珀金斯自己的兴趣,书中他与作家们打交道中表现出来的深刻见解,都显示他的鉴赏力一点不弱。
我觉着时代运气和珀金斯所处位置有极大的关系。一是美国工业繁荣,这个土壤孕育了菲茨杰拉德这一批新时代作家,但时机还没到;二是珀金斯所处位置在美国大都市纽约,斯克里伯纳出版社也有非常好的声誉,但当时正是文学的“纯真年代”,斯克里伯纳出版社非常保守,认为菲茨杰拉德这批人小说就是垃圾书。直到珀金斯发现,才力排众议,通过出版菲茨杰拉德小说,成为了美国新文学的报幕人。当然还有一个可能他这时期在做学徒,也编辑了一些书,但相对菲茨杰拉德的成名作,实在不值一提。
珀金斯后面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就不列了,戳珀金斯生平大事记;
珀金斯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是这本砖头厚的书来回答的,我也想勾勒出珀金斯的大概轮廓。书里称他有新英格兰人的简朴、内敛性格,清教徒风格,从他简朴衣着、不爱张扬、嫌弃一周只能工作六天这些事儿上看,确实如此。与珀金斯同样出身名门,妻子路易斯热情、好奇、浪漫不一样,珀金斯总是将感情藏在石墙之后,他们被亲戚认为是“苏格兰教授与巴黎女店员”的结合。
新英格兰人传统就是这种有些保守、顽固、负责、爱工作,有一件事,更加深刻影响了帕金斯内心如何对待责任。17岁那年,珀金斯与玩伴汤姆两人一起去池塘游泳,但游到中央,汤姆害怕,死命抓住珀金斯,珀金斯也害怕,赶紧挣脱往回游。当他回头看到汤姆脸朝下浮在水面上时,他又游回去,抓住汤姆手腕,把他带到岸上,努力按压,直到汤姆吐出水,醒过来。两个人决定保密,对谁都不说这件事。多年以后,珀金斯唯一一次对朋友说这件事:在汤姆快淹死的那个瞬间,看到了自己“出自本能的粗心、不负责任和怯懦”。他承认:“十七岁那年因为这件不值一提的事情面前手足无措而意识到这些缺点,于是我决心一辈子都要遵守诺言:绝不逃避责任。”
珀金斯更偏爱朝九晚五的工作,而且是个工作狂人。刚开始做纽约时报记者,但需要二十四小时待命,他开始对不固定的工作和无法推迟的截稿感到疲惫。所以1910年,正和女朋友恋爱的珀金斯看到斯科利伯纳招广告经理时,他找了老师推荐,并成功入职。如果没有感觉自己工作做的足够好,绝不愿休假。这也难怪硬汉海明威跟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唠叨,麦克斯身上有某种“讨厌的清教徒毛病”,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做得开心,他就马上放弃。相比菲茨杰拉德夫妇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珀金斯几乎就是和尚了。
其实珀金斯女人缘很不错,不说他年轻时候在兼职教写作,收获一群迷妹,只他后来旗下就有很多女作者。有一次,一个女作者给珀金斯哭着打电话说“我的猫约翰济慈要死了。”珀金斯只能说些同情的话,她说:“你得派个兽医来。”珀金斯说我不认识,请她附近找一个。她抽泣道:“但我没有钱啊,你愿意付钱么?”为了让她继续写作,珀金斯无奈答应了。虽然女人缘不错,但珀金斯都刻意和她们保持距离,不喜欢欠人情,除了持续一生的精神恋人伊丽莎白·莱蒙。当家庭生活空虚或工作忙乱,给伊丽莎白·莱蒙写信,这是他排解情绪的途径,是他一生中最简单、最理想的乐趣。他妻子露易丝也知道他俩的精神恋,但并不担心珀金斯会出轨。
如果用大五人格模型来形容珀金斯,那他应该是低神经质、中宜人、高尽责、低开放、中外向。珀金斯很少生气,全书里就记载了餐馆怼沃尔夫那次,平时则比较严肃。宜人实在一般,甚至有些低,他新英格兰人清教徒风格是罪魁祸首。例子就是某位作家约了珀金斯,俩人去了沙县小吃,还一人只吃了一碗云吞、一盘凉菜、一瓶汽水,最后给的条件还不那么吸引人。作家去了另一个出版社,那边则是五星酒店随便点随便吃,条件丰厚。你是作家,你选哪家出版社?
是因为珀金斯比较穷么?不是,珀金斯早早就成了两大家族继承人,妻子路易斯父亲留下了很多遗产,包括股票、债券等等。但珀金斯不喜欢股票,认为不道德,会亏本,从不碰本金,早早就把贬值的股票卖掉了,把三分之二收益重新投资而不是花掉,关键留下的股票即使是在大萧条期间收益都还挺高。但珀金斯一家六口还是主要靠珀金斯工资生活,并没有胡吃海喝坐吃山空。
生活上他是清教徒式的简朴和保守风格,对文学之外基本没什么兴趣,只爱听些老歌,遇到困难就看《战争与和平》。工作却一点不保守,相反,他启用培养新作家,不仅反映当代标准,而且以出版有才华的新人新作,有意识的影响、改变这些标准,从而造就了美国文学黄金一代的标杆作家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而且为极其投入,如果没有感觉自己工作做的足够好,绝不愿休假。 海明威数十年诱惑珀金斯去和他一起捕鱼狩猎,珀金斯也仅仅去了屈指可数的几次,去了还免不了谈了很多文学方面的事儿。到了后期,珀金斯变身妥妥的工作狂,“不明白为何不能每周工七天都工作,因为上帝的创世纪,我们星期天不能工作,我恨他,还恨所有假日和晚上。”他日常工作非常规律,这位编辑典型一天是这样的:
- 不管住的远近,每天九点半到办公室;
- 之后脱掉外衣但不脱帽子,坐在办公桌前读信,向薇柯芙小姐口授信件,接待访客;
- 上午主要工作时各种非正式的编务会议,最重要的是和查尔斯·斯克里伯纳的会议。
- 一般一点前,珀金斯离开办公室,向北走四个街区,到53街,再向东走到最喜欢的切利奥餐厅,喝杯马提尼,每次都吃最爱吃的菜;
- 从切利奥出来,在街角买份晚报,扫一眼;
- 两点半回到办公室,读书稿或接待访客,接着通常在利兹酒吧开会,之后赶六点零二分回新迦南的火车;
- 每次回家坐火车,一落座就全神贯注看书稿,别人都不敢打扰他,担心不小心断送了某个作者的美好前程。
如果从意象原型角度,就更能理解珀金斯了。珀金斯的意象原型是“戴灰帽的名人”,隐藏在聚光灯后面。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坐在大将军肩头的小矮人,指导将军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没人察觉到这一点。如果你知道他的榜样约翰·阿伦·罗林斯少将是什么样人,你就了解珀金斯是什么样人了。约翰是格兰特将军最不可缺的参谋,他的工作是让格兰特头脑冷静;编辑重要文件,把它们整理成定稿;用迂回策略和坚持不懈提出批评意见;经常使将军恢复自信。事实证明,珀金斯做到了。
珀金斯怎么与作者打交道的?
珀金斯有一个小习惯,给作者寄书。这习惯是从菲茨杰拉德开始。珀金斯一位作者詹姆斯·琼斯表示:“麦克斯就像一位老到的药剂师,只要看到你懈怠,他就像开药方一样给你一本他认为可以令你振奋的书。它们总是根据你的情况特意挑选的,完全贴合你的口味、性情,但又有足够的兴奋点启发你往新的方向思考。”比如1920年,珀金斯给菲茨杰拉德寄了自己发小也是美国当时最重要的评论家布鲁克斯评论马克吐温的书《马克吐温的考验》,菲茨杰拉德收到后在上面大段大段的划线,表明之后他短篇小说受到很大影响。
但对不同作家,珀金斯很明显是不同方式的。对菲茨杰拉德有点“恨铁不成钢”,菲茨杰拉德夫妇挥霍无度,珀金斯能帮就帮,除了出版社预支透支,有时候自己垫钱。对沃尔夫,即使沃尔夫与珀金斯有那种如父子般的情感,沃尔夫和XX夫人感情纠葛时,珀金斯以让沃尔夫施展才华为原则,能不插手就不插手,被逼无奈就去做调解。珀金斯全力投入沃尔夫书稿工作,甚至引起妻子露易丝和沃尔夫恋人XX夫人的嫉妒。更多详细可以看下电影《天才捕手》,主要就是讲的他们俩。
海明威是他最省心的一个作者,海明威自己对文字要求很高,自己交稿前就先精修细改。珀金斯偶尔也担心他改的有点过头,就会适时的提下建议。海明威性格要强,珀金斯跟女儿说,给海明威提建议得看时机。珀金斯知道海明威什么时候要的是无条件支持,什么时候要的是有建设性的批评。
当然,珀金斯也有很多次看走眼的时候,对查德·鲍尔斯·史密斯(Chard Powers Smith),刚开始史密斯洋洋洒洒写了五十五万字的《时代的炮》(Artillery of Time),珀金斯觉着废话连篇,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仍然谦虚且详细的给出了如何修改、这样修改的理由。史密斯都全盘接受并且再次改进,珀金斯看到修改后稿子,意识到“这本书很了不起,我为自己曾经对它丧失信息并怀疑作者水平而感到羞愧。虽然他从不知道我的这种心理,他确实写得很好。”
还有一些作家,已经功成名就,但珀金斯直接宣判了他们的死亡,认为已经他们已经抵达顶峰,而且是文坛宿老,不好意思也不愿意再花精力去提意见。因此当这些作家看到珀金斯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在沃尔夫、菲茨杰拉德等新秀身上时候,不免嫉妒和抱怨。
作为编辑的珀金斯,伟大在哪里?
珀金斯所处的时代,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正是美国文学黄金时代开启,珀金斯所负责的一批作家如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都是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作家。这些作家影响力随着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进一步增强,使得珀金斯也被大众认识。这种时代机遇可遇不可求。但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识别这个机遇,抓住这个机遇。珀金斯所在的斯克里伯纳出版社老总编刚开始是不认可这些新作家的,他们出版社一直以出版“纯真一代”的严肃文学作品享有很高声誉,出那些书才是该做的事儿,新秀们的书不用浪费出版社纸张。珀金斯则没有随波逐流,果断抓住了新秀们,并且顶住压力,出了新秀们的书,逆袭成功。
除了时机,珀金斯有优秀的文学鉴赏水平,识别并发掘了一批作家,并且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中肯有效反馈。珀金斯“对待作品如同对待生死”,这种职业操守,极其让人尊敬。在和作者打交道过程中,珀金斯在其他生活方面,也给予了作者们尽可能的帮助,比如一再借给菲茨杰拉德钱,帮他度过难关。
珀金斯极具人格风范,能设身处地的为作者着想,充分尊重作者想法。珀金斯视沃尔夫情同己出,投入大量心血培养沃尔夫,编辑书稿,平时还一起散步,沃尔夫常常去珀金斯家里吃饭。沃尔夫要离开斯克里伯纳出版社,别人都认为沃尔夫有背叛之嫌,珀金斯非常坦荡的接受沃尔夫离开,并且在其他接收沃尔夫出版社编辑向珀金斯打听沃尔夫作品情况时,珀金斯非常客观的态度,极其积极的评价了他的作品,推荐其他出版社出版。这种坦荡气度也着实让人敬佩。
珀金斯给自己的定位也很让人敬佩,即使大家都认为珀金斯能成为一流作家,有作家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写书,他回答“因为我是编辑”,拥有才能但甘居幕后,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珀金斯和沃尔夫经过日夜操劳,投入大量心血,终于让沃尔夫的书到了出版阶段,沃尔夫有在书题献给珀金斯的想法,珀金斯也知道,但他表示虽然十分开心,但还是不愿意题献给自己,认为自己不应在题献上。面对功与名,多少人求之不得,珀金斯却恪守自己内心要求,称其为高风亮节不为过。
回顾珀金斯的一生,我们能用到自己身上什么?
其实更感兴趣的是,珀金斯的经历,哪些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或复制的,哪些是不太容易复制的。
首先不容易复制的是出身背景、受教育程度。这些直接决定了珀金斯的起跑线已经远超一般人。珀金斯做得非常棒的地方,是用他的文学鉴赏力,结合文学发展和时代发展,挖掘和培养了一批牛人作家,和他们共同成长,这是我们非常值得借鉴的。我们中国传统里也有类似观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干票大的,虽然有投机之嫌,但时代在召唤,投身解决时代的大问题上,才更能让人更充分的实现自我,让人更充分的发展自我,成就自我,造福他人。
另外,他处在的位置,纽约正是处于美国文学艺术中心,他所在的斯克里伯纳出版社,因为有良好声誉,在作家心目中位置不低,因此有大量机会。就像现在说的,平台成就了一部分人。同样,现在的中国出版社分布,也同样更多分布在中国的文化富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北京的出版社,与在地方出版社,得到的机会,不论数量还是质量,大概率上都差别非常大。如果在北京,珍惜。不在北京,也别气馁。德国除了两大头部出版社,还有很多中小出版社,小而强而美,中国未来只会更多。如果想在这个领域做些事情,或许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珀金斯是一批作家的伯乐,他是如何识别一个人是不是适合当作家、写书呢?
- 珀金斯读了詹姆斯·琼斯(James Jones)的处女作书稿,认为“认真的试图写出一部大作品,他具有作家的气质和激情。”
-
那些真正有作家才华的年轻人会几乎无意识地普遍拥有某种方向感,一旦真的有了这种方向感,他们就会明确地表达出来。
-
任何人都能发现自己是不是作家。如果他是作家,那么当他在某一天试图写作,他会在这过程中发现,他可以确切地记得光线是怎么暗下来的,温度有什么感觉,诸如此类的所有细节的特性。大多数人做不到。如果能做到,他们也许永远不能在金钱方面获得成功,但这种能力是写作的基础。
- 对茉莉写的文学评论原则的书《大眼睛,大翅膀》(Wide Eyes and Wings):文学评论应该是感性的,不应该只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性来衡量。珀金斯看过她四页书稿后:我对她的思想已经够钦佩的了,但她仍令我吃惊:她非常清晰的阐明了四个全新观点–我过去和其他人一样认为女人是不善抽象思维的,现在,我很高兴的带着我一群女儿成为男女平等主义者。
- 对于马昆德的《坏蛋绅士》,珀金斯认为风格过于维多利亚式的华丽,但充满了决斗、夜袭、密谋、逃生、海上历险等情节,是珀金斯喜欢的。主角坏蛋绅士,塑造的很成功,所以珀金斯力主出版。
这些涉及到文学鉴赏能力、识人能力,但都需要锻炼,非一朝一夕之功。这类能力,我们普通人能通过努力,就能达到一定水平,可习而得。
作者在书中评价珀金斯善于激发作者才华,就像一位老练的高手,一眼看出对方长处缺点,指点对方更牛的招式,但不明确说应该怎么做,到底做不做,都留给作者来决定,自己则后退了一步。作者看了自然受到启发,意会,然后改进。这种尺度拿捏的很漂亮,既给作者尊重,又能启发作者自行前进。这种与作家打交道的尺度,也是值得借鉴的。
最容易学到的,则是珀金斯对待书稿的态度。珀金斯英文拼写都时有错误,自己都承认自己阅读慢得像个蜗牛,但他对待书稿如同对待生死。在回家的火车上,别人甚至都不好意思打扰他,看他认真阅读的模样,怕一不小心会断送一个作家的前程。再比如对待沃尔夫成箱成箱的书稿,别的出版社都拒接,珀金斯却认定作者极具才华,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与作者修改书稿。这些我们能做到,那至少问心无愧了。
小结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有人乘风破浪,有人烟消云散。大浪淘沙,披沙拣金。历史潮流中那些依旧闪闪发光的,希望在岸边玩耍的你我,都能有拾贝的欣喜。
ref:司各特·伯格 A. 天才的编辑[M/OL]. 彭伦, 译. 2416人评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2022-06-03].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120130/.